凸轮轴感应热处理工艺是怎样的?
发动机凸轮轴感应热处理的电源频率,现在以8~10KHz为主流,功率则常用200KW左右。凸轮轴电源频率的选择,主要取决于凸轮的几何形状。早在20世纪50年代,前苏联高尔基汽车厂曾用2000Hz、200kW机式发电机,一次加热两恨凸轮轴的凸轮。当加热5.0~5.5s时,凸轮的圆弧部分高于中碳钢的淬火温度,而桃尖部分加热不足,必须预冷4.5~5.0s,才能使桃尖与圆弧部分温度均匀,而每根凸轮轴的耗电量为3.25 kW·h。当采用3600Hz、200kW机式发电机进行凸轮加热时,凸轮加热时间为3s,预冷只需2.5s,整个凸轮加热温度均匀,每根凸轮轴的能耗降到1.9kW·h。当采用8kHz机式发电机时,在175 kW功率时,加热时间为3s,预冷1s,冷却2.0 s,生产率明显上升,而能耗下降。凸轮用不同频率电源时的生产率与能耗数据见表5-7。
表5-7 凸轮用不同频率电源时的生产率与能耗数据
电源频率/kHz |
功率 /kW |
加热 时间/s |
预冷 时间/S |
冷却 时间//s |
生产率 /(件/h)
|
能耗/(kW·h/件 |
特点
|
备注
|
2.0 |
200 |
5.0~5.5 |
4.5~5.0 |
5.0 |
36 |
3.25 |
桃尖温度低
|
采用双位淬火机,凸轮轴共有两个凸轮同时加热
|
3.6 |
200 |
3.0 |
2.5 |
2.5 |
60 |
1.9 |
温度整个均匀
|
|
8.0 |
175 |
3.0 |
1.0 |
2.0 |
80 |
1.6 |
桃尖温度略高
|
用高频、超音频电源加热凸轮,尽管采取桃尖部加大间隙等措施,凸轮桃尖部温度仍然明显高于圆弧部,此种工艺已经被淘汰。
(1)凸轮加热电流频率的选择 在没有计算机模拟办法时,曾推荐F最佳(Hz)的计算为:F最佳3800,式中,r为凸轮桃尖的r值(cm)。以4125发动机凸轮轴为例,凸轮圆弧部直径=34.9mm,进气门r=4.14mm,排气门r=6.16mm,按上式计算:F最佳=3800/(0.6)Hz=10555Hz。
这种凸轮,在采用2500Hz加热时,桃尖温度明显低于圆弧部,工艺上靠预冷匀温来提高桃尖的温度,然后进行喷液淬火。
(2)凸轮感应悴火,基本上有两类:分段一次加热方法和整根凸轮轴一次加热方法。
1)钢制凸轮轴,凸轮与轴颈一般采用分段一次加热方法。凸轮与轴径宽度相近时,可以共用一个感应器。解放牌汽车凸轮轴,凸轮、轴颈、偏心、齿轮四个不同部分,共用一个感应器,使用效果不错。此工艺的难点在于离轴颈很近的这个凸轮的淬火加热,当采用8~10kHz电流时,感应器的电磁场一部分会散逸到紧邻的轴颈,这样,轴颈局部会回火,而凸轮靠轴颈侧这一部分加热温度偏低。现在凸轮感应器两端已设计装上导磁体,解决了此一难点。
凸轮轴感应热处理工艺上碰到的第二个难点,是两个相邻凸轮距离太近,如相距6~8mm。此时,感应器附加导磁体也有困难。解决的办法是将两个相邻凸轮一起加热,但由于感应器中间磁场较强,因此,感应器设计上要使并联的两个有效圈在中间部分离得远一些,并不完全与凸轮宽度相对一应。
2)对于轿车合金铸铁凸轮轴,一般采用多个感应器串联、一次加热整根凸轮轴的工艺。
(3)回火 采用分段一次加热的凸轮轴,常采用自回火工艺。此时,淬火工艺应设定为每加热淬火凸轮轴的一个部分,下一个加热部分应位于已淬过火部分下面的位置。这样能保证已淬过火的部分不必受第二次冷却,就有可靠的自回火温度与时间。凸轮常因自回火温度不足,在下一工序前后会发现凸轮尖端部分崩落,如图5-18所示。有时会产生许多件同样崩落形式的废品,有时因感应器与加热部位位置的偏移,也会产生废品。
(4)淬裂 由于钢制凸轮轴淬火表面硬度要求较高,因此,比较容易产生裂纹。有些厂家对凸轮轴钢材碳含量进行精选,缩小上下限差,如45钢,精选u(C)为0.42%~0.47,或0.43%~0.48%。
(5)凸轮轴的变形 对于分段一次加热的凸轮轴,淬火后有弯曲,但易于校正,因为杆部未淬硬;但对多个凸轮一次加热的凸轮轴感应热处理,由于未悴硬的杆部极短,在可能条件下,采用校正棍,可减少变形。